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关于大运的成功你还必须要知道的——纪念Y20首飞十年

来源:火狐体育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10 21:13:32

产品介绍

      2022年12月9日,中国东方航空正式接收全球首架国产大客C919(摄影:王静仪)航空工业官方微博曾于2021年发布漫画风运20图片,所配置的“大酒桶”引发网络热议。国人期盼着换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完全体运20早日揭开面纱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研的大型运输机Y20首飞。在首飞十周年之际,人们以多种形式纪念这个日子。应《航空世界》杂志约稿,在2016年我的第66篇微文的基础上,改写成此文,刊载于2023年1月号上。现粘贴于此,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祝贺大运的成就,弘扬大运精神,为航空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时光如白驹过隙,十年弹指一挥间,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迎来了首飞10周年的重要日子。回顾运20从立项到首飞,再到服役和普遍的应用的10多年发展历史,我国航空事业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

      在经历一系列准备后,2007年6月,作为国家大飞机专项的两个项目之一,我国首款200吨级航空装备运20立项。高扬大旗,汇聚千军,打赢了一场漂亮的争气仗。2013年1月26日,运20首飞成功。2016年7月6日,运20授装接装仪式在空军航空兵某部举行,大运正式列装部队,实现了我军空中战略投送装备自主发展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航空设计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立项后6年首飞、9年交付——我国大型运输机研发团队创造了世界同类飞机研制的新纪录。

      我曾著文盛赞大运的成功,在国家的部署与决策后,作为一个装备型号项目,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用户的指引下,在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组织领导下,所确立的定位构型,所选择的技术途径,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其先进性与可行性完美结合;而卓绝的“大运精神”——大情怀、大奉献、大跨越、大协同,更是我们的取胜之道。有了大运,我们不但可以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远距运送任务,极大地增强战略机动能力,而且对于推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紧急任务,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在近年抗击疫情和履行特殊任务的不同执飞场景中,运20表现抢眼,多次飞出国门,屡创佳绩与纪录。2022年1月28日,两架运20赴汤加运送救灾物资,创总行程近2万千米的最远距离。4月9日、10日、11日,中国空军连续3天派出18架次运20出征塞尔维亚,运送总计3个营的中国产FK-3防空导弹系统。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次向欧洲派遣数量如此庞大的战略运输机队,表明我国大编队远程跨洲飞行及配套通信保障能力的提升,也再次彰显运20的出色性能。

      2022年初,中国空军运20先后飞抵汤加、斐济、所罗门群岛以及越南和印尼,为当地运送救灾防疫物资202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空军按照“区域集中、就近就便”原则,首次派出运20,分别从济南、石家庄、南京、长沙、成都5个登机点,集中运送2022年度新录取飞行学员到空军航空大学报到

      运20大型运输机正式列装部队,令无数国人感奋和喜悦。而几位大飞机研发团队的领头人,也纷纷赋诗撰文,抒发对大运的热爱之情。

      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大飞机项目前期工作领导人杨育中填词浪淘沙《运20服役有感》:

      大型运输机列装,是形成我国战略投送能力的新起点,是国家大飞机工程建设新阶段的新起点。中国航空人将发扬“大情怀、大奉献、大跨越、大协同、大运载”的大运精神,铸国之重器,挺大国脊梁。

      运20的研制成功和列装服役,不仅明显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远程战略投送能力,而且填补了我国长期缺乏自主大型空中平台的空白。以运20为平台开发的加油机已经公开亮相,其他特种机也在推进中。图为运油20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进行飞行表演,飞机尾部和机翼两侧拖放出3根长长的加油软管(摄影:陈学强)

      让我们把时光拨回到2007年。在经历了愈挫愈奋的漫长历程后,2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这一天,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汇报,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

      会议认为,研制大型飞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国人民多年的愿望。我国航空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发展大型飞机的技术和物质基础。自主研制大型飞机,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对于转变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带动科学技术发展、增强国家总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指出,实施研制大型飞机的重大科学技术专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识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意志,坚持不懈地努力,完成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集中力量,合力攻关。各方面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各种资源统筹安排、合理整合。二要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在研制、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确保飞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要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四要统筹协调大型客机与大型运输机的研制。做到分工合作,成果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五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面向国内外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创新管理经营模式。六要充分的利用我国航空工业的现有基础。调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特别要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吸引、凝聚大批优秀科学技术人才,为大型飞机研制建功立业。

      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多少人翘首企盼的、为同时拥有我们自己的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两款大飞机的世纪之战打响。该专项中的大型军民两用运输机按军事项目实行管理,即运20项目;而大型客机则是前不久刚刚实现首架交付,即将投入正式运营的C919客机项目。

      运20从立项实施以来,经6年研发,到2013年首飞成功;2014年11月亮相珠海航展;2015年,转场南北,试飞定型;2016年6月,交付使用;再到7月6日,在授装接装仪式上正式列装。经历9年奋斗历程,我们成功了。中国终于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成功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200吨级大型飞机的国家之列。

      在万民同贺这一伟大历史进步的浪潮中,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理性思考。除了深刻认识大运对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和能力建设的巨大作用,从而逐渐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外,还应认线的成功之道,这本身也是一个内容宏大而意义深远的命题。作为一名老航空人,根据我所知道的情况和我的认识,我想大运的成功之道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根据世界大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需要,决策上马大飞机重大专项,并确定两型并举的方针,历史证明,这一部署完全正确。其时其势,抓住这一战略窗口,开辟航空工业和军民航装备发展的新机遇,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此,AVIC(航空工业)和COMAC(中国商飞)各司其职,东西两翼,一军一民,协调推进,演出了一曲威武雄壮的航空振兴的活剧。今天,重读文章开篇所摘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愈发感到中央决策的英明与及时。

      重大专项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持。今非昔比,国家以雄厚国力为支撑,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干大事,再一次显示出我国制度的无比优越。当今世界,放眼全球,像中国这样大气魄、大手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国家,能有几个?

      运20的装备定位准确,项目目标合理,战技指标高下适宜,进度安排疾徐有度,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过急过高,做不到;太慢太低,则无用。我军历来实施“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八字方针。在运20的宏观筹划中,以急迫的军事需求为牵引,最大限度地考虑工业基础和技术现状,以军为主,兼顾民用,制订了一个很好的发展规划。

      作为一款首先满足我军战略投送能力之急需的装备,必须优先满足使用环境多样化、恶劣气候气象条件、可容纳我军现役大型车辆装载运输等基础要求,因此工程目标定位全面高于伊尔-76,着力改进机舱容高和容宽,确保良好起降性能、飞行品质和人机工效等,这一装备定位清晰而准确。

      航空工业有着良好的工程管理的基础与经验。在运20项目中,行政指挥与技术指挥两条线密切结合,运转高效。鉴于运20首先需满足军事需求,故按军事项目的组织与流程实施严格、高效的管理;同时考虑提高安全性、提高管理上的水准及未来的民用前景,在研制进程中又融入民机适航要求与程序。这是军机研制中的创举。

      运20的组织管理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发展。在工业部门与军方的协同、指挥线与技术线的密切结合、军品研制程序的恪守与融入民机适航要求等方面,都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最新、顶配水平,堪称典范。

      进入21世纪以来,航空工业带给国人一个又一个惊喜。成就伟业的是充满航空报国豪情、奋发图强之志和顽强拼搏精神的40万航空人。在运20的舞台上,一支忠于祖国、团结奋斗的开发团队,铸就了“大情怀、大奉献、大跨越、大协同、大运载”的大运精神,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这是今日成功的保证,也是明日辉煌的希望。

      唐长红——深孚众望的总设计师,他质朴而坚韧,忠厚而睿智,热情而谦逊;他既有学者风范,又有人文情怀。在院士里,他是“年轻人”;在运20团队里,他是老大哥。以他为核心,从一飞院专业配套的设计师,到西飞众多工艺师,再到配套供应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构建了一支能力卓越的研发大军。

      在航空器研发中,试飞队伍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在大运项目中,他们更全面参与研发活动,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高效完成3年科研试飞任务,为型号的成功做出了特殊贡献。这个特殊岗位上的勇士们,他们做出的惊天动地的业绩,让人肃然起敬,永远不能忘记。

      在党的百年华诞及运20列装部队5周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运20总设计师、西工大黄玉珊航空班班主任唐长红在航空工业一飞院与到访的2020级黄玉珊航空班师生座谈

      以前,人类对于工业基础能力的概念还十分陌生。现在,我们已熟悉这个概念,并深知其重要性了。以设计、制造、试验为主的工业能力,不与特定型号相联,但却同每一个项目紧密关联,支撑着每一个项目的顺利进展,并全面反映一个行业的整体技术能力与水平。近年来实施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大幅度的提高了航空工业能力,使我们在整体上跨过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无具之炊”的初级阶段,步入适应创新活动而需要的更有预见、难度更大的能力建设高级阶段。

      在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强大的财力支持下,从设计所到工厂、再到试飞院的物理空间,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试验试飞的全链条全过程,航空工业建成、改善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明显短板基本补齐。正是这个基本建成的现代化研发生产能力体系,为我们的大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们的大运既能较快地设计出来,也能制造出来,并用适当的手段试出来、飞出来。

      针对大运的战略定位,确定了由基本型循序发展的技术路径。在总体布局、高升力、起落架、大开门、大尺寸构件制造等一系列预研技术储备的基础上,针对项目需要,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攻关,掌握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建成了以铁鸟试验台为代表的新设施。大胆而科学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在总体指导下,合理确定配套设备与系统的新技术上的含金量与供应周期,使大运的研制在总体上反复较少较小、风险较低且可控。

      从“飞豹”到“鲲鹏”,不断推行信息化,是技术路径上的又一突出特点。当年“飞豹”改进型研制中,以唐长红总师为首的技术线,就以决断的勇气和巨大的魄力,力推全机级数字化设计,成为CATIA V5领先使用者及其功能扩充与完善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取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CATIA创建人弗朗西斯·博纳那的尊敬。如今,在大运项目中,数字化、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被提到更高的水平;对保证设计质量、缩短研制周期,以至在更大规模上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改进组织、优化流程,都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在欢庆运20取得成功之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前路漫漫、任务艰巨。正如耿总指挥所言:大运列装,是形成我国战略投送能力的新起点,是国家大飞机工程建设新阶段的新起点。既是“起点”,后面的路有多长,可想而知。今后面临的工作仍十分繁重,按计划优质提交后续产品,继续改进和完善产品性能,推动国产发动机研制及实现装机,务必脚踏实地、负重前行。

      作为一名航空老兵,乐见鲲鹏翱翔,更期盼中国航空工业腾飞,在不远的将来变成全球航空强国。任务未有穷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