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AMX-13SS-11坦克高卢雄鸡在红色铁流下的无奈选择

来源:火狐体育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06 17:20:20   点击数:149

  二战结束以后,法国人接收了大量的德制坦克,然而此时法国最重要的就是复兴,二战期间法国被纳粹的铁蹄横扫,这让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军颜面扫地。对于戴高乐来说必须提升法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从而重新建立起法兰西的自信和威望。其实早在1944年8月进驻巴黎的时候戴高乐就下令四处搜集战前的法国坦克并将其编成独立的装甲部队,当法国军队开着这些法制坦克进驻此前被德军占领的土地后,围观的法国民众发出了热烈的欢呼,欢呼程度丝毫不低于装备最新美式坦克的法军部队。于是二战还没结束,法国人就开始研制起了自己的重型坦克,因为他们了解这些纯国产的坦克将大幅度的提高法国民众久违的自豪感。

  ▲在法国独立日阅兵式上的ARL-44坦克,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该车极其成功,不过这也导致了其在军事意义上的失败,为了尽可能保持纯法国制造的血统来提升民族自尊心,法国人宁愿牺牲坦克的性能,因为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够使用德国坦克技术或美国坦克技术

  于是在二战还没结束时法国人就用夏尔B1重型坦克、夏尔G1中型坦克、FCM F1超重型坦克的技术拼凑出了一个底盘,并为其装备了一门52.5倍口径比的DCA45型90毫米坦克炮(这门炮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美国M36坦克歼击车的M3型90毫米坦克炮)。当这辆名为ARL-44的坦克在1951年7月14日的法国独立日阅兵式上驶过香榭丽舍大街时,在场的法国人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这辆纯法国制造的坦克确实起到了鼓舞法国民众自豪感的政治作用,但是就军事角度来看这辆ARL-44的性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很多技术都停留在战前,比如传动和悬挂直接取自夏尔B1、操作机构和变速箱直接取自夏尔G1、发动机直接取自FMC F1(后来发动机换成了德制的迈巴赫HL230P30,但是由于并没有将配套的传动系统移植上去,导致了该坦克机动性极差),原本计划从CA32型75毫米加农炮改装而来的火炮因为性能原因也没办法使用,最后不得不为其安装一门美制的M3型90毫米坦克炮,该车全身上下的亮点就只有全新的三人大炮塔。这样一辆性能极其落后的坦克进入法军服役后饱受诟病,一些法军装甲部队甚至喊出了“还我黑豹”的口号。最后军方只象征性的生产了60辆便向目光转向了美制的M47中型坦克。

  ▲正在补充弹药的法国503装甲团坦克兵,而他们装备的正是黑豹坦克,直到50年代初期黑豹坦克才被更先进的坦克所取代

  然而总用别人家的装备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除了象征性的ARL-44外,法国战后的第一代实用性坦克还要看AMX-13。在坦克设计思路上很少有国家像法国一样阴晴不定,一战结束以后法国人受到消极防御军事理论的影响,放弃了FT-17这样性能均衡的坦克,转而研发像夏尔B1这样的防御性步兵支援坦克,从而放弃了坦克的火力和机动(其实在军事技术领域法国一直都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国家,法国研制的1897型75毫米速射火炮、勒贝尔步枪、FT-17都是引领潮流的存在,但是由于法国人的故步自封,导致了其经常止步不前从而落后于世界主流)。然而法兰西战役彻底的颠覆了法国坦克设计理念。于是到了战后法国的坦克设计理念变为了片面的强调机动和火力,从而忽视了防护,消极防御一下子变成了机动防御。

  ▲正在遭受轰炸的法国卡昂,有趣的是执行轰炸任务的正是B-17轰炸机,当时的法国国内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而且戴高乐还有利用外交手段为法国积极争取战后的权力,国外大量殖民地需要“维稳”,东边还有苏联,当时的法国真的可谓是内外交困

  恰逢战后的法国工业设施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这还是英美的杰作),有限的开支既要投入到战后重建,还要挤出一部分用于维持正常的国防开支,这就导致了法国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研发昂贵的中型甚至是重型坦克,再加上随着民族大解放运动的进行,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开始搞事情。所以法国急需一款成本低廉、制造简单、方便大批量生产;火力强大、能够抵御苏联钢铁洪流;便于运输、方便远征海外维护法国利益的坦克。在这种情况下AMX-13轻型坦克便应用而生。该坦克就是德国KwK42型L/70坦克炮(法国人称之为CN-75-50)和法国10吨级底盘相互结合的产物,该坦克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摇摆式炮塔,该炮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炮塔部分直接和火炮刚性连接在一起,负责炮塔的俯仰。下面一部分和底盘连接在一起,负责炮塔的旋转,中间通过耳轴连接在一起,并用帆布加以密封。

  ▲AMX-13坦克炮塔旋转和俯仰的过程,因为当坦克炮仰角过大时炮尾不会降到炮塔座圈以下,所以摇摆式炮塔的炮塔座圈可以做的很小,关于摇摆式炮塔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德国人首先将其应用到防空坦克上面的

  摇摆式炮塔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安装自动装弹机,因为火炮装弹不需要回复到特定角度,火炮轴线和输弹机构始终都在一条直线发的转轮弹仓式自动装弹机也确实给予了AMX-13不俗的火力输出能力,而且刚性连接的火炮也能够省去复杂的火炮后座装置。不过凡事都有利弊,这样一来和炮塔刚性连接的火炮后座力会直接作用于车体,这对于AMX-13的底盘悬挂系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且上下炮塔结合处仅仅用帆布加以密封(当然不可能有超压式三防装置),所以说AMX-13在使用者的眼中可谓是毁誉参半。

  ▲AMX-13坦克1946年立项,1948年生产原型车,1952投产,漫长的研发周期使其衍生出了大量的改进型,上图是AMX-12T坦克,就是AMX-13初期型号(图片来自:坦克装甲车辆杂志官方微博),该坦克最大的不同就是只有四对负重轮,诱导轮接地并兼做负重轮使用,此外AMX-13早期还计划装备一门100倍口径比的57毫米坦克炮(如下图)

  然而随着各国坦克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铁幕东方的苏联相继装备了T-54中型坦克和T-10重型坦克,这时候AMX-13的75毫米坦克炮根本没办法应对这些防护能力在当时堪称逆天的苏联坦克。然而这时候耗费巨大资源的AMX-50重型坦克也面临着下马的命运,该坦克原本计划用于支援AMX-13轻型坦克,但是随着北约标准的建立,经过漫长研发历程且通过法国军方测试的AMX-50因政治原因而无缘法国陆军,法军只能用二手的M47、M48中型坦克和AMX-13轻型坦克苦苦支撑,但是法军装甲部队整体防御能力依旧堪忧,于是为AMX-13升级火力就被提上了议程。

  ▲经过现代化改装的AMX-13/105坦克,虽然是105毫米线膛炮,但是由于刚性炮架没有驻退/复进机构的原因(就算采用了双孔炮口制退器也是收效胜微),该坦克发射的穿甲弹装药量被缩减,而且破甲弹因为炮弹高速自旋而效果不佳

  当时摆在法国人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即90毫米坦克炮(CN-90-56)和105毫米坦克炮(CN-105-F1),但是黑豹的75毫米坦克炮装到10吨重的AMX-13身上已能被视为极限了(黑豹坦克的重量为44吨),即使采用了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火炮产生的巨大后座力将直接通过刚性炮架和车体作用到悬挂系统上,这样一来悬挂系统势必会受到损坏,最后法国人不得不减少90毫米坦克炮和105毫米坦克炮炮弹的发射药装量,这样一来在发射动能穿甲弹时威力会大打折扣,而且在发射空心装药破甲弹时因为线膛炮的原因,金属射流会在高速离心现象的作用下向四周分散,破甲威力同样影响不到苏联的一众装甲怪物(直到G型弹药的出现才改善了这一问题),就在这时法国人将目光放到了刚刚在二战兴起的反坦克导弹上面。因为发射一枚反坦克导弹只需要一个发射架,而且不受火炮口径的限制,能在不大幅改变机动和防护的情况下有效的提升火力,最后这种制导武器的射击精度理论上要优于炮弹,这一点对于观瞄系统极其落后的AMX-13来说尤为重要。

  ▲上下图分别为SS-10反坦克导弹和SS-11反坦克导弹,两者在外观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的尾翼面积较小,这两型导弹在发射时尾部有曳光管发出强光便于射手追踪

  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导弹是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X-7“小红帽”反坦克导弹,但是该导弹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战争的检验,二战就结束了。战后法国北方航空公司研制出了SS-10反坦克导弹并于1956年装备法军,SS-10也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的反坦克导弹之一。这种导弹弹长0.86米,后部有十字尾翼,每个尾翼后部都有控制翼面,该导弹是典型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瞄准与跟踪,有线指令制导:首先炮手瞄准目标,当目标进入攻击范围后发射导弹,并通过尾部的强光信号追踪导弹并观察距离目标的位置,由操纵杆通过导线调整导弹的控制翼面,使其飞向目标直至击中。这种制导方式极其考验射手的能力和导线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只有76米每秒,这样虽然有利于射手从容的控制导弹飞向目标,但这也代表着攻击时间的变长,敌方目标完全有时间发现己方攻击车辆并进行反击或者是逃离。

  ▲AMX-13/SS-11坦克,从顶部的红外追踪仪判断此时的SS-11反坦克导弹已完成了升级,成为了红外制导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最早的SS-11在制导方式上和SS-10一样,都为目视瞄准与跟踪,有线指令制导),射手瞄准目标同时向目标发射红外光束,导弹发射后弹首的红外导引头追踪反射的红外辐射直到击中目标

  不过SS-10反坦克导弹和AMX-13轻型坦克的结合并不是很顺利,因为SS-10反坦克导弹终究是最早期的产物,只是解决了一个有无的问题,射程太近(1600米),药形罩的设置不合理使得其破甲威力有限、飞行速度太慢等这些都是问题。很快法国人就在SS-10的基础上研制出了SS-11反坦克导弹,该导弹的射程约为3000米,飞行速度为148.8米每秒,最大破甲厚度高达554.2毫米,这样威力巨大的弹药想要用到AMX-13的常规坦克炮上几乎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反坦克导弹做到了。只不过SS-11反坦克导弹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武器被放置在炮塔上方两侧,此外炮塔内部也加装了炮手的观瞄、操作设备,并不是取代原有的75毫米坦克炮。

  ▲正在放置SS-11反坦克导弹的法国坦克兵,但是这种弹药的可靠度离替代坦克炮却差的很远很远,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火力。后来法国人还在AMX-13坦克炮塔两侧安装了四联装的霍特反坦克导弹(如下图),该导弹1977年装备部队,由德法两国共同研制,为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光学瞄准、红外跟踪、有线指令制导的方式(除此以外还有主动红外制导版本),这种制导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解放了射手,射手只需要时刻瞄准目标,红框内就是其红外追踪仪

  不过作为应对苏联钢铁洪流的无奈产物,AMX-13/SS-11坦克很难说是一款成功的设计,而问题就恰恰出现在其引以为傲的SS-11反坦克导弹上面,首先就是制导问题,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正常情况下不会超过150米每秒,一旦超过这一速度,射手就会反应不过来,而SS-11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是148.8米每秒,在制导过程中训练有素的射手一定要保持高度集中来操作导弹,稍微的干扰都可能会使其前功尽弃,此外SS-11反坦克导弹战场适应能力极差,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有时候乘员为减少故障率不得不降低坦克自身的正常性能发挥(比如刻意降低速度,减少颠簸),而且SS-11反坦克导弹前战斗部、后运载部、电池是分开储存在车体内部的,占用本就有限的车体空间不说(该弹重30公斤,长1.168米),重新组装并安装在炮塔上时十分的麻烦,这些都让装备该坦克的法军部队叫苦不迭,到了1967年首批生产的AMX-30坦克开始陆续装备法军,法国人终于有了一款像样的坦克应对东方的铁幕,AMX-13/SS-11这款临时拼凑的产品也逐步的退出了法军的战斗序列。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